主页 > 新闻 > 关于国展评审导向问题的两点思考丨刘洪彪

关于国展评审导向问题的两点思考丨刘洪彪

2023-03-16 10:51:00  来源: 中国美术家网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250.jpg


       刘洪彪,字后夷,号逆阪斋主,1954年生于江西萍乡。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、草书委员会主任。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。一级美术师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2007年、2011年、2014年三次蝉联中国书坛兰亭雅集“兰亭七子”称号。1994年、2004、201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和书画频道美术馆举办“刘洪彪四十岁墨迹展”、“刘洪彪五十岁墨迹展”、“刘洪彪六十岁墨迹展”。

       出版作品专集、合集20余部,出版文集《缀连琐碎》和《刘洪彪文墨》(一函五册)、书法展览设计装置图文集《盛装书法》。曾应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、北京师范大学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、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、吉林建筑大学书法学院、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、中国国家画院等高等学府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书法家协会授课,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进行草书教学。

       作品被中南海、故宫博物院、毛主席纪念堂、中国美术馆、军事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。30余次出任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和全国、全军书法展览评审委员。多次出任全军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、主任委员。曾先后出访日本、韩国、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。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31.jpg

《厚积薄发》

45.0cmx45.0cm


关于国展评审导向问题的两点思考

文/刘洪彪


(一)理性看待入展作品合规矩、少性情问题

       草书艺术有强大的生命力,当代草书艺术家有旺盛的创造力。但是在展览评审中,特别有创造力的作品少见。十二届国展也一样。有人质疑现行的评审方式,批评这样审评出的是仿古之作,是平庸之作,看上去有一定的道理,其实不然。国展来稿太多,来稿多就要取舍,要取舍就要评审,要评审就要有共同标准。我们的公共标准是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,经典就是我们的标尺。因此评审结果,入展的作品往往像古人、合规矩、没毛病、少性情的占了多数。这是投稿者“保险起见”心理作用的结果,当然也是评审“少数服从多数”取舍规则的必然。

       这个问题,冷静分析并没什么可怕。打个比喻,中国古代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,用以发现优秀文武人才;现在是全国统一高考,选取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深造。国展评审,跟科举和统考相接近。国展作者大部分是青年人,能通过这个“统考”,说明学书路子正,书法功夫深,书写能力强,具备了行远攀高的条件。进入书法艺术门径之后,来日方长,再谋求变法求新、塑造自我不迟。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34.jpg


(二)进一步完善改进评审机制

       当下的这种评审方式,保证了当代书坛大方向:继承传统,深入经典,守正创新,所以大格局要坚持,但是,防止了少数人影响全局,保证了公平、公正,守规矩、尊古法的多了,个人情性的少了。这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。大家都看到了问题,也都在想怎么进一步改进完善。

       中国书协对这些问题也一直在思考、努力。本次国展评审,在设计方案时,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,已经采取了一个很有力度的补救措施,防范“传统基本功扎实”“个性强烈”的作品被遗漏。查看8月23日终评结束中国书协发布的新闻报:

       复评的时候,就强调要“注重审美多元”;复评结束后,再看一次落选作品,在“四回避”前提下,评委可以提名2件,说明理由,大家再投票。半数以上通过,就进入终评。

       这实际上就是针对前面的问题提出来的应对措施。实际上是给予“传统基本功扎实、个性色彩突出的作品”特别的机会,拿出再评一次,防止看走眼遗漏了。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38.jpg


       根据报道,共有29件作品是在这个环节被人捞上来,而进入终评的。当然这29件传统基本功扎实、比较有个性的作品,最终有几件过了最后一关,通过面试入展,我不清楚。但从制度设计上说,是提到了,做了努力了。

       过去展览评奖,有采用直接提名制,把权利完全交给评委:每位评委实名提名推荐,以评委的个人学术声誉、人格作担保,大家在最后一轮,直接提名,并且最后每位评委要写出推荐获奖理由。这种方式,有好处,弊病也很大。因为艺术毕竟是见仁见智的东西,个人爱好不同,选择不同,个别人的选择代替了评委整体,个人的偏向性左右了全局。而且有时候两个作者差距很小,都差不多,这时候一个人说了算,当中有没有个人情感因素?很难杜绝。所以,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弊端,保障公平、公正,这种评审方式,没有被后来的展览普遍接受。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40.jpg


       我个人认为,本届国展采用的这种方式很好。应该应用到其他专业展览的评审中,力度再大一点。

       在评委提名时,应该导向更明确一些:这个通道就是为“传统基本功好、个性强”的作品设置的。被推荐的,必须是建立在深厚古法功力基础上的个性化表达,是具有独特笔墨语言的全新探索之作;不能模拟古代某碑帖;不能酷似当代某名家;不能仿照曾经出现过的优秀作品,等等。而且,最好是复评、终评都设计这样的环节,终评也再来一次。基本功扎实,个性强,在服从多数原则下,容易落选。应该各环节都给予特别关注,多给机会。

       评审是投稿创作的风向标、方向盘,大家都会往这儿看。如果我们的专业展普遍有这么一个激励机制,也许会给书坛带来一股新的创造活力。大家知道评审有这么一个特殊环节,是“鼓励创新”的,尝试探索和创新的热情也许由此会被激活。届时投稿的情况就会不一样,摹古之风也许逐渐会改变。越来越多的作者,有了传统的基本功,会去尝试探索创造。当代书坛的创造力不足现象,也许会由此而改变。中国书协倡导的16字方针中的“鼓励创新,多样包容”,也就逐渐会落到实处。我们通过评审的风向标、方向盘,发挥好评审对当代书坛的引导作用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,努力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创造性转变、创新性发展”的目标前进,把当代书法发展进一步带向百花齐放、多样发展之路。

——原载于《中国书法报》2019年12月17日第003版


作品欣赏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44.jpg

《万紫千山总是春》

91.0cmx20.0cm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46.jpg

《酒杯春醉好飞雪晚庭闲》

20.0cmx91.0cm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48.jpg

《清风明月》

69.0cmx17.0cm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50.jpg

《东溪小步晚烟随玉点花疏竹外枝》

20.0cmx91.0cm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459.jpg

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》

20.0cmx91.0cm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503.jpg

《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》

26.0cmx110.0cm


微信图片_20230322105506.jpg

《惟善是宝》

137.0cmx34.0cm


觉得好就分享吧:
    艺术家推荐
    新进艺术家


官网




未来之星